核心提示:二十年回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走遍田间地头、走入制度体系,也走进了亿万老百姓的日常选择。近期,《世界农业》编辑部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特邀实验室主任何可教授负责学术主持工作,有幸约请多位长期深耕生态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专家学者赐稿,以专刊形式集中研讨“两山”理念二十年的来处、当下与去向。
本期专刊是一次当代学林的智慧雅集,主要作者包括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宋洪远教授,浙江农林大学原党委书记、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沈满洪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仇怡教授,湖州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两山”理念研究院院长金佩华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张俊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生态经济研究室主任于法稳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划团队首席尹昌斌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教授,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陈池波教授等专家学者。诸子思想交汇,恰似兰亭曲水续新韵:他们从政策演进、地方实践、产业场景、数字技术与小农户转型等层面,勾勒出一幅由理念牵引、技术驱动、市场验证、治理保障的“两山”理念全景图。相关成果刊载于《世界农业》2025年第8期。
专刊面世,余音回响。值此全国生态日之际,温故众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后,何可教授深受教益,敬题小诗《七言绝句·两山集》感怀专刊研讨之盛:续韵兰亭会雅贤,两山浮翠映丰年。躬行廿载拾珠玉,更引春潮向九天。
续韵兰亭会雅贤,两山浮翠映丰年
专刊以“回望”开篇。宋洪远、唐文苏《“两山”理念实践20年:中国生态农业政策的演变过程、实施效果与调整优化》系统梳理了中国生态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走向绿色发展的三阶段演进:理念形成、体系构建、高质量发展。投入物减量、废弃物资源化、面源污染治理与生产模式生态化,成为撬动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四把杠杆”。但技术转化不顺畅、市场机制不完善、主体参与不充分等“卡点”,仍待制度与科技的双向奔赴。
沈满洪、冯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逻辑》从实践逻辑。切入,指出“两山”理念源自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强调党的带动、市场主动、人民行动、创新驱动与系统联动的“五维协同”。他们强调,只有让绿色成为最普惠的公共品、最坚实的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才会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期激励
森林,是把绿水青山“变现”为金山银山的重要场域。仇怡《“两山”理念下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绿色共富理论框架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提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绿色共富”存在“五维协同”,但现实中普遍面临“度量难、融资难、交易难、变现难”。其提出的“四轮驱动”路径,意在增强理论认知、健全市场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与完善政策支持,打通“从价值确认到价值兑现”的最后一公里。
如果说理论给出方向,余村则给出答案。作为“两山”理念的发端地,金佩华、侯子峰《“两山”理念践行二十载:余村之答》通过“余村之答”展示了“四新四全”的方法论——不断确立新目标、推进新改革、创设新机制、建立新模式,并以全民参与、全链覆盖、全球合伙、全面发展为抓手,让“卖石头”转向“卖风景”,再到模式输出的生动实践。其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正在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世界样本。
乡村生态治理并不只是“谁来管”,更是“如何一起管”。针对主体碎片化与利益冲突化的深层困境,张俊飚、胡毅航《 “两山”理念下农村生态治理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研究》提出“三阶螺旋”共治模式:重构主体角色、生成协同动力、搭建可持续闭环。通过“保护—增值—分配”的循环机制,联动“两山信用积分”“生态监护人”与数字化智能工具,推动“越保护越受益”从政策宣示转为内生动力。
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是“两山”理念在“吃饭问题”上的时代答卷。岳会、于法稳《基于“两山”理念的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对策研究》从气候适应、环境健康、资源效率与生态产品供给四个方面切入,提出以理念落地、结构优化、科技攻关、体系建设与机制完善为抓手,提升优质生态农产品供给能力,让生态红利成为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共同支撑。
在畜牧业领域,减排与增汇如何并进?郑玉雨、尹昌斌《“两山”理念引领畜牧业低碳转型: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围绕“畜禽资源—畜禽生态产品、废弃物资源—循环经济产品、植物资源—饲草料生态产品”的三类资源转化,给出从技术集成推广到循环模式拓展、从饲草产业提质到核算体系完善的“四步走”。这一组合拳,既回应了行业低碳转型的现实挑战,也为生态价值持续转化注入经济动力。
粮食安全与生态文明并不矛盾,关键在于结构与技术的再造。周晓时、司伟《中国大豆扩种的经济生态双重效益:基于“两山”理念的分析视角》以大豆扩种为切口,梳理其从单一产量导向转向“经济—生态”双效并重的历程。围绕生态价值转化机制、政策协同、绿色高效技术与产业链升级,他们提出一条以生态增底色、以产业强筋骨的可行路径。
数字化是“两山”落地的“新基建”。唐林、陈池波《“两山”理念下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基于“技术赋能—制度响应—价值重构”的逻辑,揭示标准化与生态异质性、技术迭代与制度变迁、平台垄断与生态公平之间的冲突。其建议以重塑生态认知范式为先导,创新技术嵌入型制度供给,培育公平开放的新型市场生态,让生态产品完成“可感知、可计量、可交易”的闭环。
“两山”的温度,最终要落在最广大的农业经营主体身上。何可《“两山”理念下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三农学逻辑与路径突破》以三农学的“结构—历史—机制”框架,剖析小农户在短期经济收益与长期生态价值、分散化经营与规模化服务、政策碎片与整体效能之间的三重矛盾。其提出的生产绿色转型“四维突破”路径——生态资源确权与市场联动、轻简智能技术适配、跨层级跨部门政策协同、优秀农耕生态文化激活——为小农户“愿意转、转得起、转得稳”提供了可操作的抓手。
躬行廿载拾珠玉,更引春潮向九天
研讨之外,亦有诗思。何可教授在专刊“主持人语”中以《七言绝句·两山赋》抒怀,记录廿年之变与万物之美:
云卷神州展画笺,
墨泼廿载润桑田。
青山绿水皆诗境,
人在桃源种锦年。
这首小诗,是对山河巨变的礼赞,也是对“两山”理念的期许:当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手中的“桃源锦年”,生态文明的故事就有了鲜活的主角与温热的日常。
从理念萌蘖,到制度构建,再到产业、技术与文化的互相融合,本期专刊呈现的是一条由中国国情生发、在中国大地验证的实践路径:以整体观立基、辩证观增慧、系统观贯通,熔“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于一炉;凭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把“生态价值”精准量化、有效转化,用公平公正、情理兼容、刚柔并济的制度安排,护“共建共享”之公益、“向上向善”之长效。
相关研究成果已结集刊发,面向政策制定者、基层治理者、产业主体与公众开放。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进入新时代,“两山”的关键发力点在三端并进:一是在供给端打造更多高品质生态产品,让绿色供给成为主流;二是在需求端培育绿色消费与绿色金融,让市场力量持续拉动绿色生产;三是在治理端深化跨区域、跨部门、跨主体协同,完善价格机制与生态补偿,让规则为利他与长期主义护航。
从余村走向更广阔的乡村与城市,“两山”的下一个二十年,注定会是技术更聪明、产业更绿色、治理更协同、生活更美好的二十年。那时,我们谈论的不仅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更是“产业兴、百业旺、日子甜”。这,或许正是本期专刊想要传递的确定性。
微信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DhykNjX9e0I-_YlRWBt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