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而明之,足以经济。”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经济”较早见于《晋书·殷浩传》。这里,“经济”是指“经邦济世”“经世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具有极强的价值属性。
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第二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经济学年会(以下简称年会)秘书处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国发院)联合主办。
华中农大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崔向升受邀参会,全程认真学习听取与会专家学者的精彩观点与见解,并适时与参会学者、同仁作交流发言。
本年度经济学盛会,主题重大、内容饱满,堪称一场学术“大集”——
37家年会理事单位代表、43位国内一流高校经济学院系负责人、137篇入选论文作者、17家知名出版单位与一流学术期刊的相关负责人、5家招聘单位的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学生、记者、经济学爱好者等约千人齐聚北京大学,共同参加这一年度经济学盛会。
与时偕行 拥抱AI
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人本色彩。无论是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格拉(约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08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还是中国的孟子“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都是“人类主义”(“人类例外主义”)者。但步入21世纪,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对象”(technic object),俨然成了“人的尺度”。面对人工智能的指数级发展,人类将如何掌控局面?是选择排距还是选择拥抱?
2024年诺贝尔三大科学奖项中,两大奖项与人工智能研究相关,物理学奖颁给了曾获图灵奖的机器学习先驱,化学奖也将一半颁给了“程序员”。此举彰显了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审专家主动拥抱AI时代的工作逻辑。
在经济学年会上,AI也成为专家们热议的话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在题为“劳动力市场的‘一老一小’”的主旨演讲中提到:未来,人力资本竞争将从个人之间变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教育也因此具有更高的外部特征、公共属性,这就要求政府承担更大支出责任,大幅提高教育投资。
本届年会圆桌论坛,主题就是“人工智能发展与经济学研究”。论坛围绕AI对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影响展开,涉及经济学研究的议题、内容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的方向、行业应用融合发展、国际合作交流等。五位分享嘉宾结合各自研究与思考,做了深入和广泛的分享,并基于日常研究和教学实践,对照国内外情况,全面交流经济学研究与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现实条件中的优势与劣势、个人感悟和心得。
诺奖得主 现场讲学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在年会举办期间,有一位神秘嘉宾“空降”。
12月1日10时左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承泽园校区)B101多功能厅门前已经聚集众多师生。原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0:30—11:45要在这里做讲座。他带来的讲座题目为《产业政策的复苏与新保护主义(The Resurgence of Industrial Policy and the New Protectionism)》,点评嘉宾(Discussant)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主持活动。
在林毅夫教授看来,斯蒂格利茨教授“特别像中国所推崇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而且他相信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犹如经济学界的“老顽童”,打开话匣子的斯蒂格利茨自然而率真,但观点一如既往地明确、犀利。
斯蒂格利茨认为,近年来产业政策的复兴有其深刻背景,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危机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与此同时,气候变化成为迫在眉睫的全球威胁,市场机制在应对这一问题上乏善可陈。这些挑战表明,仅靠市场无法解决复杂的经济与社会问题,产业政策的重要性再次回归政策议程。
问题是行动的先导。斯蒂格利茨提出:各国有必要重新审视贸易规则的设计,重点是促进知识的跨国共享,推动知识传播与技术合作,避免造成“新殖民主义”式的后果。
斯蒂格利茨呼吁,学术界与政策制订者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既能促进创新与增长,又能实现公平与可持续的全球经济体系。同时,产业政策应与应对气候变化、提升供应链韧性相结合,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合意的技术获取途径和资源。
他说的不一定全符合所有人的期待,他也无意取悦他人而说违心的话。但这些话是全球顶级学者的思想流淌,人们自然都会竖起耳朵。
他也绝不辜负观众。他接受观众的提问并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做出解答,为产业政策和全球贸易的未来提供了独到的思路和见解。整个演讲气氛热烈,掌声久久不息。
在演讲中,斯蒂格利茨不忘“秀恩爱”:“我的妻子批评我:停止抱怨,多想方案!”
这不由自主地让人想到,人们现在耳熟能详、日用而不觉的“经济”(economy)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文oikonomos,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斯蒂格利茨并非没有方案,只是,他的方案不一定“受待见”。
今年9月,斯蒂格利茨投书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标题为《致下一位美国总统——请按规则办事》。文章中,他明确提出:“建立以合作和尊重为基础的世界秩序符合美国的利益。这就意味着华盛顿在投钱发展新产业,尤其推动绿色转型的同时,应当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提供资金和技术。美国的产业政策如果被认为有助于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的新趋势,有助于全球经济加强韧性,那么就可以成为全球合作新时代的一部分。”
学林新叶 雏凤清声
100年前的1924年,鲁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演讲中说“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年会诸多理事单位学院,近年来持续发力“做土”——致力于通过教学内容及方法上的创新,满足优秀学子的学习“胃口”,并持续引导有志于学术探索的学生,强化个性化、研究性的学习与训练。
“寒女之丝,铢积寸累”。参加年会的许多年轻人,脸上稚气未脱,却已展现出超强的学术志趣与潜能。
年会揭晓第二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博士毕业生“学术新星”评选结果。曹增栋、李佶冬、林溪、马科伟、邱康权、袁博、张亚楠、赵雪晴、朱涵宇、邹心璐等十名经济学博士研究生荣获“学术新星”称号,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蔡昉、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北京大学国发院院长兼南南学院院长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发院党委书记雷晓燕共同为获奖同学颁奖。
据悉,本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博士毕业生“学术新星”评选主要面向在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单位就读、预计于2025年毕业的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经过年会专业评审委员会评审产生,并受邀在年会期间就论文成果做现场报告。
图书专展 典籍盛宴
按照惯例,年会期间还举行理事会、经济学院院长(主任)联席会议,以及女经济学者午餐会、理事单位会议、高校经济学师资招聘会、经济学类图书展、学术期刊论坛等一系列活动。
在这场备受瞩目的年会中,北京大学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格致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以丰富的图书资源、精心的活动安排,为广大参会人员带来一场书香盛宴。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经济学(季刊)》《经济学基础》(曼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微观经济分析》(范里安著)《金融理论与政策》、格致出版社的《不确定性与信息分析》(比克查恩达尼等著)《国民经济学原理》(门格尔著)、经济管理出版社的《“双碳”战略》、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电子商务概论》等书籍,吸引众多读者驻足。
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怀特海曾说,“两千多年前,古人就用一支代代相传的火炬来象征学问”,中国古人也有“是知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的说法。
智慧,在年会期间迸发和激荡。
创新,在年会期间生发和共享。
在这里,我们见人、见事、见历史、见精神。
微信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mTX0GYDKBDZO73JCo4M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