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李凡略 何可: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家庭清洁能源消费不平等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5-08-10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核心提示】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李凡略、何可,共同撰写的论文《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家庭清洁能源消费不平等的影响》发表于《改革》2025年第7期。何可为本文通讯作者。

01 照亮乡间新路:数字“桥梁”如何拉平城乡能源消费鸿沟?

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当城市家庭享受便捷燃气烹饪与电气化清洁生活时,许多乡村依然面临清洁能源获取难、用能成本高的困境。电力、天然气这些城市标配,对部分农村地区仍是奢侈。这一“清洁能源鸿沟”不仅关乎生活舒适度,更影响着居民健康、教育公平与生态可持续性。城乡之间巨大的用能差异已成为影响社会平等与绿色发展的关键议题。如何破题?最新研究发现,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基础设施——例如覆盖千家万户的手机信号网络、高速通信基站——正悄然扮演着连接城乡、促进能源公平的重要角色。这道连接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的“数字之桥”,有望成为弥合能源消费差距的新路径。

02 赋能增收新引擎:农民腰包鼓了,清洁能源近了

数字基础设施缓解城乡能源不平等,关键的钥匙在于农民增收。研究表明,乡村4G、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的普及,如同为农民打开了“信息金矿”。农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便捷获取市场信息,更可直接对接城市消费市场,如利用电商平台直销农产品、开发乡村特色线上产业、甚至远程承接城市工作任务。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显著拓宽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渠道。随着收入水平的明显提升,农民对现代清洁能源(如天然气、高效电器)的经济负担能力也随之增强。相较于城市居民原本就较高的清洁能源消费倾向,这些增收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农村家庭对清洁能源的“可负担性”,驱动其从依赖传统燃煤、柴薪向高效清洁能源转变,从而在根本上缩小了与城市家庭间的“能源消费台阶”。

03 精准发力显成效:天然气管道更畅,区域协同更强

研究发现,数字基建对各类清洁能源消费差异的缓解作用并非一致,其效果在天然气消费上尤为显著。相较铺设便利但城乡差异相对稳定的电力与罐装液化气,天然气消费在城乡间差异巨大,核心瓶颈在于管网覆盖难、农村获取门槛高。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通过精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信息壁垒、提升管网运行效率及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了乡镇地区天然气的入户成本与使用门槛。同时,数字基建的效果还呈现出显著的区域特性:在交通和能源管网等传统基础设施基础好的地方,数字技术的协同增效最为明显——它如同打通能源配送的“最后一公里”;而在北方需要大规模供暖的区域,数字技术的引入能更高效助力当地能源转型与管理优化,对平衡城乡供暖能源结构意义更大。这些发现为因需施策、因地施策提供了较为精准的坐标。

04 未来之路:协同共建,点亮公平绿色未来

基于实证结论,研究建议应加大力度构建数字“筋骨”,推动以5G、千兆光网、云计算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深入乡村,将其与清洁能源体系深度融合。一方面,强化数字与传统基建的“软硬协同”,在传统管网覆盖尚不足的区域优先夯实基础保障;在基础较好区域加速智能化升级,提升能源服务效率与稳定性。另一方面,重视数字技术与政策支持的精准协同,例如在北方集中供暖区利用智能技术优化供热管理,非集中供暖区推广数字化赋能的分散式清洁取暖技术。最终目标不仅是缩小家庭层面的能源消费差距,更是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持续推动农民增收、优化乡村能源结构、提升绿色能源利用效率,为城乡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铺就更加公平、坚实的道路。

文章刊发

李凡略,何可 . 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家庭清洁能源消费不平等的影响[J]. 改革,2025(7):109-124.



微信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TjEQngjQsQ8xsH1oIpG6A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