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特邀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围绕“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主题撰写了论文《“千万工程”经验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内在逻辑、现实基础与优化路径》(作者:吴俊臻、何可)。该文发表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4期。何可为本文通讯作者。

01 乡村人居之困与战略之需
当我们谈论乡村振兴,谈论美丽中国,一个无法绕开的基石便是农村人居环境的切实改善。它不仅关乎农民日常生活的舒适度与健康福祉,更是衡量乡村是否真正宜居宜业、全面振兴的关键标尺。长久以来,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着独特的复杂性:城乡发展差距带来的投入不足、治理模式与地域特色的适配难题、多元主体协同的困境以及长效机制难以建立的困扰,这些都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度与可持续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源于浙江的“千万工程”经验,以其二十余年从环境整治到乡村全面发展的深厚积淀,其蕴含的系统治理智慧与成功实践路径,为我们破解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瓶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并非简单的环境美化运动,而是一场深刻改变乡村面貌、提升乡村品质、重塑乡村活力的综合实践。
02 “千万工程”经验的核心精髓与内在逻辑
“千万工程”经验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旗帜,在于其深刻而系统的内在逻辑。这份经验并非凭空而来,它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从最初聚焦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出发,到不断通过制度创新驱动治理模式转型,最终升华至运用系统思维统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协调推进。其理论根基同样深厚,融合了空间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价值转化等多学科智慧,指导着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更为关键的是其实践逻辑,它成功构建了政府有为引导、市场有效运作、农民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通过权责明晰、利益共享和内生动力的激发,破解了以往政府包办或农民缺位的治理难题,并始终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在实践中持续动态优化。这些内在逻辑共同构成了“千万工程”经验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强大支撑。
03 现实基础与亟待破解的挑战
当前,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已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国家层面持续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导向,为整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和行动框架。“千万工程”本身在全国各地的推广实践中,已孕育出诸多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鲜活范例,证明了其经验的可复制性和强大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热切期盼,以及乡村发展对优良生态本底的内在需求,构成了推动整治提升最深沉的内生动力。然而,前行之路并非坦途。实践中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治理模式的简单复制导致“千村一面”,忽视地域特色与农民实际需求;部分整治行动停留于表面,重建设轻管护、重形象轻实效,系统治理效能难以充分发挥;资金投入分散且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影响了整治效果的可持续性;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不畅,特别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足和市场主体参与动力有待激发。这些问题亟待通过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来破解。
04 迈向长效提升的优化路径
如何将“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真正转化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短期改善”迈向“长效提升”的实际动能?本研究认为,首要原则是因地制宜与规划引领,必须坚决摒弃“一刀切”,深入分析不同乡村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实际需求,分类施策,精准定制整治模式和路径。其次要强化创新驱动与系统治理,运用数字化的科技手段赋能全过程监管评估,并以系统思维构建覆盖规划、建设、整治、维护的全链条治理体系,确保效能持续提升。第三要着力统筹协调投入与强化长效管护,优化资金配置机制,重点保障薄弱环节,并通过法治化、标准化手段压实县乡村各级管护责任,拓宽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最后也是根本在于推动多元协同共治与激活内生动力,清晰界定政府、市场、社会和农民的角色与责任边界,通过机制创新(如积分制、清单制等)和政策引导,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有效引入市场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唯有如此,方能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新画卷,为全面乡村振兴筑牢根基。
文章刊发:
吴俊臻,何可. “千万工程”经验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内在逻辑、现实基础与优化路径[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126-138.
微信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wSEUgdbX4b3musFPINA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