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特邀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围绕“农业绿色发展”这一主题撰写了论文《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现实基础与提升路径》(作者:何可、朱润)。该文发表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3期。朱润为本文通信作者。

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传统农业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生态退化和资源枯竭等问题,农业领域亟需一场深刻的变革。本文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如何作为这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以创新为核心,打破了传统经济增长的框架,展现出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发展特质。它不仅革新了生产手段,更重塑了生产关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根基与现实意义,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蓝图。作者从多维度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揭示了其在农业领域中的关键作用,为政策制定者、生产者及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论文的核心内容聚焦于新质生产力如何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实质性作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它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大路径,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技术层面,新质生产力倡导引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前沿科技,优化农业生产流程,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助力精准农业和智能监控等新模式的兴起。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它强调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的创新性组合,通过土地流转、资本投入和技术资源的优化,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在产业升级维度,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发展特色农业和循环农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减少环境影响。此外,本文还深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在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中的理论创新,强调其在发展理念上超越单一经济利益导向,追求社会公平、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些内容为读者呈现了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中的系统逻辑与实践路径。
然而,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适应性是首要问题,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作物多样性要求新技术具备高度灵活性,并能与传统生产方式无缝衔接。技术推广的障碍也不容忽视,农业生产者对新技术认知不足、经济成本负担较重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都延缓了绿色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生产要素配置层面,土地流转的规范性不足和短期性特征阻碍了长期生态投入,而劳动力技能升级的滞后性导致技术与人才需求脱节,现有农业劳动力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实操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匹配问题同样显著,消费者对绿色低碳农产品的认知水平尚需提升,信息不对称和价格敏感性限制了市场对高成本环保产品的接受度。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协同性不足也是关键痛点,政府目标与社会效益的错位、补贴政策的公平性问题以及碳交易机制的复杂性,均影响了新质生产力的推广应用。这些挑战提醒我们,农业绿色低碳转型需在多维度寻求突破,而非单一技术或政策的简单叠加。
针对上述挑战,本文提出了系统化的提升路径,为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科技创新层面,强调跨学科研究与技术整合的重要性,通过融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开发适应性强、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体系。同时,建立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在组织创新方面,重点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共享农业和定制农业等新业态,优化产业链整合模式,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绿色协同。人才工作创新则聚焦于农业职业教育和激励机制建设,通过专业化培训吸引跨界人才流动,提升劳动力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制度创新作为保障性路径,强调完善法律法规以规范土地流转和资本投入,并推动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的有效协同,通过公平的补贴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激励农业碳减排和碳汇项目的实施。这些路径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推进框架,旨在为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本文的结论不仅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更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迈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文章刊发:
何可,朱润. 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现实基础与提升路径[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3):174-193.
微信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whKdTWtyKWt9favBRRa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