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博士生吴月丰为第一作者、实验室主任何可教授为通讯作者的论文《从自营到分工: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质量的影响》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宏观质量研究》2025年第2期。

一、研究背景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农村人力资本优化路径对重塑城乡要素配置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逐年扩大,这一现象既可能对城乡融合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因过度转移引发粮食减产、就业形势严峻等负面影响。传统农业生产阶段,中国农村土地具有地块规模小、分散化和细碎化特征,小农生产模式虽曾被视为合理,却增加了劳动力在转换劳动地点和运送生产资料方面的时间消耗,导致更多交通成本,难以达到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技术生产的投资门槛,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劳动力转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农业现代化转型,土地流转与整合实现专业化规模经营,使较少劳动力能管理更大土地面积,同时要素市场开放推动农机外包服务发展,深化了农业纵向分工。这些变化降低了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创造了条件。
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通过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为土地集中连片经营提供基本条件,促进了耕地资源的流转与整合,推动了农业横向分工发展。同时,通过小田并大田、修建机耕路等工程,为农业机械田间作业奠定基础,深化了农业纵向分工发展。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产效率、粮食生产等政策目标的绩效检验展开,尚未充分关注其可能引致的外溢效应,即促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此外,虽然部分文献探讨了农地禀赋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但未追溯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地禀赋的改造作用及其通过农业分工引致劳动力转移的机制。因此,深入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如何通过农业分工深化推动农村劳动力质量跃迁,对全面理解政策效果、把握未来劳动力供需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优化人力资本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二、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省级面板数据与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构建包含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土地流转、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整合分析框架,以评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质量的影响。核心被解释变量为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率,以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表征;核心解释变量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通过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与政策实施时点的虚拟变量交互项予以测度。为控制其他因素干扰,模型纳入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推力因素包括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三四级公路普及率、受灾程度及种植结构;拉力因素涵盖人均GDP、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率及人均公共服务支出。此外,机制变量选取土地流转程度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检验农业横向分工与纵向分工的中介作用。数据来源于2005年至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等官方出版物,确保实证基础的可靠性。
实证设计通过多维度检验确保结论稳健性。首先,基准回归验证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率的直接影响。其次,平行趋势检验采用政策实施前系数联合假设检验,确认政策外生性;动态效应分析进一步揭示政策效果随时间演变的特征。稳健性检验包含三部分:安慰剂检验通过虚构政策实施时点排除其他干扰;替换自变量采用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替代指标;控制土地确权政策变量以排除产权制度改革的干扰。异质性分析聚焦农业功能区定位、城乡收入差距及交通条件的分组检验,揭示政策效果的差异化特征。机制检验通过两阶段回归,实证分析土地流转与农业机械化的中介作用,并探讨二者互动对劳动力转移的叠加效应。上述设计系统论证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农业分工深化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为政策优化提供了严谨的实证支撑。
三、研究发现
本文采用省级面板数据与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构建包含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土地流转、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整合分析框架,以评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质量的影响。核心被解释变量为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率,以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表征;核心解释变量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通过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与政策实施时点的虚拟变量交互项予以测度。为控制其他因素干扰,模型纳入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推力因素包括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三四级公路普及率、受灾程度及种植结构;拉力因素涵盖人均GDP、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率及人均公共服务支出。此外,机制变量选取土地流转程度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检验农业横向分工与纵向分工的中介作用。数据来源于2005年至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等官方出版物,确保实证基础的可靠性。
实证设计通过多维度检验确保结论稳健性。首先,基准回归验证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率的直接影响。其次,平行趋势检验采用政策实施前系数联合假设检验,确认政策外生性;动态效应分析进一步揭示政策效果随时间演变的特征。稳健性检验包含三部分:安慰剂检验通过虚构政策实施时点排除其他干扰;替换自变量采用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替代指标;控制土地确权政策变量以排除产权制度改革的干扰。异质性分析聚焦农业功能区定位、城乡收入差距及交通条件的分组检验,揭示政策效果的差异化特征。机制检验通过两阶段回归,实证分析土地流转与农业机械化的中介作用,并探讨二者互动对劳动力转移的叠加效应。上述设计系统论证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农业分工深化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为政策优化提供了严谨的实证支撑。
文章刊发:
吴月丰,何可,朱润. 从自营到分工: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质量的影响[J]. 宏观质量研究,2025,13(02):27-41.
微信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pIN_0t65aAf0TZl8xAT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