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博士生李凡略为第一作者、实验室主任何可教授为通讯作者的论文《Internet Use as a Catalyst for High-Quality Nonfarm Employment Among Rural Laborers in China》发表于发展经济学知名期刊《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一、研究背景
本文围绕中国农村劳动力实现高质量非农就业的现实需求与挑战展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已成为普遍趋势,非农收入逐渐成为农村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撑。然而,结构性障碍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获取高质量就业机会的能力。传统研究多聚焦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度,却长期忽视了就业质量这一核心议题。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职业技能培训缺失及户籍制度壁垒,导致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中面临低薪酬、低稳定性、低社会保障与有限职业发展空间的困境。这种数量与质量的不匹配不仅加剧了劳动力市场失衡,还隐含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层矛盾。在此背景下,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新可能。中国持续推进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赋能政策,显著拓宽了农村居民的信息获取与资源链接渠道,但既有研究多局限于分析互联网对就业机会的影响,其提升就业质量的作用机制与异质性特征仍亟待探索。
同时,高质量就业不仅是提升个体福祉的关键,更是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的核心路径。现有理论体系中,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均被视为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但互联网使用如何重塑这两种资本形态进而推动就业质量提升,尚未形成系统论证。不仅如此,互联网介入劳动力市场的方式呈现多维特征:它不仅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优化了岗位匹配效率,还通过在线教育、技能培训与社交网络重构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与资源网络。然而,不同群体的数字接入程度与应用能力差异,可能导致互联网赋能效果出现显著分化。现有文献在机制分析与群体异质性讨论方面的不足,使政策制定可能难以精准锚定干预方向。本文由此切入,致力于揭示互联网使用影响非农就业质量的内在逻辑,为数字经济时代推动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引。
二、研究设计
本文围绕互联网使用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的影响展开,聚焦于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首先,本文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涵盖工作收入、职业状态、福利待遇及就业保障等核心维度,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其整合为综合指数。核心自变量为农村劳动力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基于其是否通过移动设备或电脑接入网络来度量。在理论机制上,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提出互联网使用可能通过知识技能提升(非学历教育培训参与、健康信息获取)、社会网络拓展(人际关系质量、组织参与度)等中介路径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质量。同时,考虑到互联网使用在促进非农就业质量上的效应可能存在群体异质性,涉及就业地点、代际差异、区域特征及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进一步对此展开了异质性检验。
实证分析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6、2018和2020四期数据展开,选取18至65岁、主要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村户籍劳动力作为研究样本。在模型设定上,本文首先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的直接影响,并运用工具变量法缓解了互联网使用的潜在内生性问题。其次,本文进行了多项稳健性检验,包括样本缩尾、变量替换、模型调整。再次,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分别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最后,异质性分析则通过引入交互项,探究了互联网使用对不同就业地点、代际、地理区域及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影响的差异。
三、研究发现
本文通过基准回归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质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互联网使用可使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质量指数提高0.0438。机制检验的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通过促进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间接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质量。在人力资本层面,互联网使用打破了传统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为农村劳动者提供了丰富的非正式教育机会,使其能够通过在线课程、技能培训等途径积累知识和技术;同时,互联网使用扩展了健康信息的获取渠道,通过传播科学的疾病预防知识、远程诊疗服务等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的健康水平,进而增强其劳动效率和就业竞争力。社会资本方面,互联网使用重构了农村劳动者的社会网络形态,既强化了原有血缘、地缘关系的维系,又通过在线社群创造了跨地域的弱关系网络。这种社交结构不仅帮助劳动者获取更广泛的就业信息,还通过信任关系的建立促进了职业资源交换,使其更容易融入非农就业环境并获得支持。
本文进一步揭示了互联网赋能非农就业质量的群体异质性。从就业地点看,依赖本地社会网络和区域市场信息的本地非农就业群体受益更明显;从代际差异来看,新生代农村劳动力(出生于1980年及以后)更擅长使用互联网,并将其转化为职业技能和社交资源,而老一辈农村劳动力受互联网使用的影响相对较小;从地理区域来看,位于产业基础较完善、就业机会更丰富的非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更高质量的非农就业岗位;从社会经济地位来看,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由于自身原本获取资源和信息的能力较弱,互联网为其打破地域限制、拓展职业网络和提升技能提供了重要通道,由此更能推动他们非农就业质量的提升。上述发现表明,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使用在不同群体中的差异化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推进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
文章刊发:
Li F L, He K. Internet Use as a Catalyst for High-Quality Nonfarm Employment Among Rural Laborers in China[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25.
微信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CLFjfVzKZwbvORqnGL0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