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成功举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出席并作主旨演讲,原国务委员戴秉国出席。匈牙利国会副主席雅高布·伊什特万、所罗门群岛副议长莫里斯·托伊雷纳、几内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第二副主席塞尼·法西内·西拉、浙江省省长刘捷等中外嘉宾致辞。贵州省委书记徐麟致欢迎辞,省长李炳军主持开幕式。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嘉宾参会。

图1 会议现场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自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2届。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2018年两次向论坛致贺信,2015年、2021年在贵州考察时两次对办好论坛作出重要指示。本届论坛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共设置20个主题论坛。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主任何可教授应邀在“生态文明与低碳韧性发展实践”主题论坛作题为《范式跃迁: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碳市场的底层逻辑与制度重构》的报告,呼吁以新质生产力重构农业碳市场,破解工业范式与小农生态矛盾。

图2 何可教授作报告
何可教授认为,新质生产力应用于农业碳市场,绝非简单叠加智能设备或数字平台,其核心在于驱动技术、制度、组织的协同创新,共同构建一个承认农业生命系统复杂性、尊重小农主体性、内化碳价值于产业链的新型市场范式。他认为,这一范式的底层逻辑,本质上是“生态公平”——让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共享发展成果,而这也是所有生态经济领域(包括空气污染治理、清洁能源转型)都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他呼吁政策制定者关注三大核心问题:如何平衡科技创新投入与小农可及性,避免技术鸿沟加剧不平等?如何在统一市场规则与区域农业多样性之间找到最优解?如何确保碳市场红利真正穿透层层中介,普惠于最广大小农,实现低碳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有机统一?
应邀在该主题论坛作报告的嘉宾还有: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蔡昉,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卢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都阳,国际生态经济学会主席埃里克·戈麦斯-巴赫通,匈牙利布达佩斯环境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联合创始人埃斯特·凯莱门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图3 何可教授接受媒体采访
会议期间,何可教授还接受了贵州卫视《贵州新闻联播》《动静贵州》等媒体采访。何可教授认为,绿水青山不是发展的成本,而是珍贵的资本;生态红线不是增长的边界,而是繁荣的基石。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核心在于构建“保护—增值—转化”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升级和科技赋能,让每一片森林、每一泓清泉都成为富民强农的活水源泉。何可教授表示,未来,他将和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的伙伴们一道,继续深化农业碳市场、空气污染治理、农村清洁能源转型、弱势群体福利等方面的研究,让理论更接地气,让对策更有温度。
微信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q19rIW2iRktiBcVheXC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