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可教授应邀在奥地利未来大会作“双碳”主旨报告

发布时间:2025-03-30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3月29日,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主任何可教授受邀出席奥地利未来大会(ZukunftsDialog),以“双碳时代的青春力量:武汉模式重塑城市竞争力与全球担当”为题发表主旨报告,分享中国在低碳转型中的创新实践与青年行动方案。此次大会聚焦全球未来发展的关键议题,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国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参与。

武汉模式:生态、产业与人才的系统性革新

何可教授的报告以武汉赏樱季为载体,展现生态美学与低碳使命的融合。他认为,碳中和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城市文明的哲学革命。他以武汉实践为例,指出“生态美学”应成为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通过自然景观与碳中和目标的符号化融合,重构公众认知框架,推动低碳理念从政策术语升华为社会共识。这一过程中,城市的生态资产通过文化赋能转化为可持续竞争力,形成环境效益、产业动能与社会认同的良性循环。

青年人才是武汉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何可教授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为例,特别强调青年人才在助力“双碳”目标中的作用。通过跨学科研究与实践,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培养了一批在低碳经济、农业绿色发展等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人才。这些青年人才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突破,还通过实践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实际应用,成为青年创新的样本。何可教授表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通过“经世济民,安农兴邦”的培养理念,鼓励青年人才将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全球对话:青年倡议链接长江与多瑙河

面对气候治理的全球碎片化挑战,何可教授提出“从长江到多瑙河”的青年驱动全球气候治理倡议。他呼吁以青年为纽带,建立一种“文明互鉴式合作框架”,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气候治理领域的深度协作。何可教授认为,传统的技术转移模式已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复杂局面,必须通过创新机制打破壁垒。他建议通过共建跨国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碳数据互认平台以及文化共情项目,促进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之间的知识共享与经验交流。特别是通过区块链技术与联合标准体系,破解国际碳信用市场的制度不对称性,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形成互补,最终实现气候正义与发展权的再平衡。

此次大会由圣波尔滕市政府主办,主题涵盖城市未来发展、儿童创造力、劳动世界变革及欧洲未来走向等多个维度。除何可教授外,欧洲议会原第一副主席、阿尔卑巴赫欧洲论坛主席Othmar Karas博士,圣波尔腾市市长、欧洲中型城市合作网络主席Matthias Stadler先生,下奥地利州工会主席、工人和雇员议会主席、奥地利共和国金质荣誉勋章获得者Markus Wieser先生,柏林白湖艺术学院荣誉教授、奥地利儿童艺术实验室艺术总监Mona Jas女士也分别就各自领域发表主旨演讲。



微信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b2v2Je3-hzxqzY0KRFYAQ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