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委一号文件解读】何可: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湖北系统性重构农民发展生态的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5-03-0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核心提示】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湖北省委经济专委会副主任何可教授接受《长江云》张项青记者采访,解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湖北省委一号文件。本推文为观点完整版。

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湖北系统性重构农民发展生态的现代化

——2025年湖北省委一号文件解读

何可

湖北省委2025年一号文件(以下简称“文件”)以系统性思维重构农民发展生态,其核心在于通过制度性安排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深层矛盾。文件将农民权益保障置于乡村振兴的核心位置:一方面,通过“谁种粮谁得补贴”的精准补贴机制,将政策红利直接锚定实际生产者,形成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对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法定保护,以及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的探索,实质是在城乡要素流动中构建权益防火墙,避免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陷入“失地即失权”的困境。

同时,文件提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家庭经营、合作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有机融合,为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开辟制度通道。这种设计既非简单规模化,亦非传统小农固化,而是通过组织创新实现农业生产关系的渐进式变革,其本质是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路径的湖北实践。

文件还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勾勒出技术革命与制度创新的双重机遇空间。在产业维度,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与40个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布局,实质是推动农业从分散竞争转向系统集成,龙头企业可通过“全产业链”战略重构价值链分配权。例如,农产品加工万亿级产业目标的设定,不仅要求企业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更需通过冷链物流、电商平台等短板补齐实现产业链韧性提升。

在制度维度,文件释放出两大关键信号:一是明确农业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依托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洪山实验室等平台,生物育种、农业微生物、智慧农业等新质生产力将催生技术壁垒型市场格局;二是创新性提出农业设施抵押融资、畜禽活体抵押等金融工具,破解农业重资产经营的融资瓶颈。值得注意的是,文件对帮扶资产长效管理机制的强化,意味着市场主体在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需建立更规范的ESG(环境、社会、治理)管理体系,这既是责任更是竞争力。

文件通过技术要素的全面渗透,正在重塑农业生产参与者的能力图谱与发展范式。对农村实用人才而言,乡村工匠培育工程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标志着技能认证体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耦合,其职业发展路径将从传统经验型向“数字技术+绿色理念”复合型转变。对农业科技工作者而言,“五五”工程、“515”院士专家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行动”构建起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垂直转化通道,科研价值实现场景从论文专利向单产提升、病虫害防治等现实问题聚焦。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文件将耕地质量提升、种养循环”等生态要求嵌入生产流程,这意味着农业生产者必须掌握节水灌溉、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技术,其生产函数中“环境成本”变量权重显著提升。而在县域商业体系重构中,冷链物流、农村电商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正在将物流从业者、电商运营者等新兴群体纳入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形成技术、服务、市场三位一体的共生网络。这种变革本质上是通过生产要素的现代化,推动农业生产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跃迁。



微信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RrB3lANDllzyEl4iNINMQ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