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何可:荆楚大地的耕地守护密码

发布时间:2025-03-0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核心提示】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湖北省委经济专委会副主任何可教授接受《长江云》张项青记者采访,解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本推文为观点完整版。

荆楚大地的耕地守护密码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何可

2024年,湖北在全国率先打出了一套耕地保护“组合拳”——正式实施《湖北省耕地保护常态长效工作机制》,为6925万亩耕地和59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筑起了一道“数字防护墙”。这个创新机制通过卫星遥感、智能监测等科技手段,可以说真正实现了耕地保护的常态化、精准化管理。

根据湖北省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在违法用地整治方面,湖北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不仅完成了14.66万亩存量违法占耕问题的整改,整改率高达92.87%,更在全国率先突破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非住宅类处置的试点难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建立“清零县”示范机制,全省已有31个县市实现历史遗留问题“清仓见底”,督察反馈的7806个问题整改到位率达91.67%,这个进度在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

这些数字背后,是湖北“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的生动体现。湖北通过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监管体系,让每一寸耕地都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湖北智慧,也为全国耕地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湖北方案。

作为农业大省,湖北在耕地保护与利用方面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结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谈谈湖北的实践路径:

第一个关键词是“协同发展”。湖北正在探索将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比如在江汉平原,通过“土地整治+现代农业”模式,既让种粮大户实现连片种植,又同步推进了和美乡村建设。这种“一块土地,多重效益”的实践,让农田变成了致富田、风景田。

第二个关键词是“数字守护”。湖北可以继续打造“北斗巡田”系统,相当于给每块耕地安装了“电子身份证”。通过卫星遥感扫描、无人机巡查和村级田长实地监管,构建起“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防护网。

第三个关键词是“生态平衡”。湖北在咸宁咸安试点“耕地下山、林地上山”模式,既新增了优质耕地,又让山林得到集中管护。这种空间置换不是简单的土地搬家,而是通过科学规划,让耕地和山林各得其所,实现生态与生产的双赢。

在具体推进中,需要重点做好三个保障:一是政策保障,将中央一号文件的最新要求纳入省级《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书》,完善“红黄牌”警示、资金激励等制度,对整改滞后地区实施约谈问责。二是要素保障,进一步推广孝感“社会资本+耕地恢复”模式,引导投融资平台参与土地整治,同步解决耕地恢复与乡村产业用地需求。规范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将补充耕地指标收益反哺农村基础设施。三是全民参与,通过文艺汇演、入户讲解提升农民耕地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共治格局。

通过这些创新实践,湖北不仅能够守住耕地红线,更有助于让每寸土地都焕发出生态价值和经济活力。我相信,湖北经验将为全国提供“保护与发展共赢”的实践样本。



微信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RrB3lANDllzyEl4iNINMQ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