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何可:强化粮食机收和储存减损

发布时间:2024-12-30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核心提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作出重要部署。为此,《经济日报》特邀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主任、经济管理学院何可教授就“全产业链减少粮食损耗”这一主题展开圆桌讨论。相关成果发表于《经济日报》2024年12月28日第10版。

强化粮食机收和储存减损

何可

面对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被高效利用尤为重要。在实施粮食节约减损行动中,机收减损与科学储粮无疑是关键环节。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减少粮食在收获与储存环节的损失,不仅体现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强化粮食机收减损方面,随着农业科技快速发展,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粮食收割过程中的减损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机收损失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先进的农机设备因其高精度和高效率,能够精准完成收割、脱粒和清选等环节,从而有效减少粮食在收割过程中的损失。特别是,配备智能监测系统的新型联合收割机能够实时监控作业状态,及时调整参数,确保收割过程中的损失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以小麦为例,传统人工收割的损失率通常在5%至8%,而使用联合收割机在正常条件下的平均损失率仅为约1%。采用更先进的智能北斗导航联合收割机,可以进一步降低损失率。例如,吉林省长春市通过推广无人收割机等智慧农业设备,每公顷耕地的粮食损失减少了超过1000斤。

二是机收范围明显扩大。农机设备的不断升级不仅提高了作业的适应性,还扩大了粮食机械化收割的范围。无论是在平原地区还是丘陵山区,通过使用适宜的机型,粮食机收范围得到了显著扩展。目前,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小麦、水稻和玉米的机械化收获率分别超过97%、94%和78%,为减少粮食损失奠定了坚实的“硬基础”。2024年黑龙江省从作物耕种管收四个环节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600亿斤,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9.07%,稳居全国首位。

三是农机手技能水平日益提升。推进粮食机械化收割减损工作不仅需要关注农机设备这一“硬基础”,还需加强农机手这一“软基础”。农机手技术过硬不仅能降低机收损失率,还能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此,农业农村部通过组织农机专家和操作能手深入田间地头,举办农机作业技能培训班和收割减损技术指导活动,每年培训操作人员超过100万人。在甘肃等省份,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冠军可将损失率降至0.61%,远低于“机损率应不高于1%”的国家标准。总体来看,2023年全国小麦、水稻、玉米平均机收损失率分别降至1%、2%、2.2%,“机手”和“机具”协同发力,粮食机收减损效果明显。

与此同时,中国在粮食储存环节的减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在储存设施、技术、管理和服务业的持续投入与改进,中国已经大幅降低了储粮过程中的损失,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一是储粮设施性能显著提升。“十四五”以来,全国各地以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为契机,积极推进高标准粮仓建设和旧仓升级改造,重点增强了粮仓的气密性和隔热性,为绿色、优质储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绿色储粮仓容超2亿吨。

二是储粮技术持续升级。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和谷物冷却等“四合一”储粮技术已在国有粮库中广泛普及,使粮食的适宜储存率从70%显著提升至95%以上。绿色储粮技术的发展,如控温、气调、内环流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等,有效解决了储粮过程中的发热、霉变和虫害等问题。例如,江苏省的部分粮库已采用地方储备粮云服务系统,实现了自动化入库、称重、质检以及仓储测温和通风的实时监测与一键控制,显著降低了因温度过高或其他因素导致的粮食损失和品质下降。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国有粮食储备企业的综合储藏损失率降至1%以下。

三是仓储管理日益规范。国家相继出台粮食仓储管理配套制度、操作规程等,特别是《政策性粮食承储企业仓储管理规范化指南》的发布,进一步加强了对各地和涉粮央企的储粮指导。各地区严格落实安全储粮责任,大大提高了粮食仓储的规范化水平。目前,全国已推广使用1000万套以上农户科学储粮装具,储粮损失率由平均8%降至2%以内。

下一步,为加快形成切实管用的粮食节约长效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强化机收减损和科学储粮工作。

一是全面推广智慧农机,提升减损效能。在粮食机收环节,尽管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鉴于当前农机设备总体性能的不足,以及老旧农机超期服役的问题,全面推广智慧农机显得尤为迫切。具体而言,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生产更多高精度、高效率的智慧农机。通过财政补贴或贷款优惠等措施,激励农民淘汰老旧设备,更新换代至智慧农机。建立智慧农机示范点,让农民直观感受到智慧农机在减少损失方面的优势,从而提高其接受度和使用率。

二是加快构建农机手终身培训体系,提升专业技能。农机手的操作技能直接影响到机收损失率的高低。目前,尽管每年有超过100万的农机手接受培训,但仍有许多机手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操作不熟练。因此,需要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培育一支懂农机农艺、善经营管理、会操作维修的农机技能人才队伍。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农机手培训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确保培训内容与实际操作需求紧密贴合;建立完善农机手技能认证制度,通过定期考核,确保农机手的操作技能符合标准;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和便捷性,使农机手能够随时随地接受培训。

三是持续创新储粮设施与技术,实现绿色存储。粮食有生命、会呼吸,储存期限2年至5年不等,如果管理不好,会造成水分流失、品质下降。为此,需加大力度推广绿色储粮技术,如控温、气调、内环流等,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确保粮食存储过程中的品质安全。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粮情的实时监测和精准控制,提高存储效率。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储粮新技术的研发,推动储粮技术的不断革新。



微信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YpPByRVjKNhzjQz2UI17Q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