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鼓励研究生们在2024年暑假期间,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调研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将耕读路上的观察、体验和思考,记录成文字。
“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这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包括但不限于脱贫攻坚、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国家粮食安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文明乡村建设等。
在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一个核心问题愈发凸显: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他们对乡村振兴有着怎样的期待?深刻理解农民期望是实现“行人民之所嘱”的关键。
受这一问题启发,我在2024年夏季前往山东省泰安市的一个村庄进行了调研访谈(应访谈对象要求,本文未公开村庄名和人名等信息)。调研以“乡村振兴”为核心主题,主要目的是了解村民对于“乡村振兴是什么”和“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等问题的看法和感受。通过这次调研,我了解了不同年龄层的村民、农村企业主、村干部等群体对乡村振兴的不同理解,收集到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感受到了他们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深厚情感,受益匪浅。
农村是一个具有独特地理特征的区域,它是农民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场所。村庄的多种特征,可以视为已知的“系数”,这些特征可能会对村民的期望和想法——即“变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探讨“人民所想”问题之前,我将首先概述本次调研地点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的村庄位于山东省泰安市,距离市中心5至10公里,处于城市规划中的城镇开发边界。村庄地形主要是平原,气候属于温带季风型。在生态环境方面,该村整体状况良好,除了农作物,还有丰富的植被,如杨树和园艺树种,使得居住环境较为整洁。然而,部分半干涸的河流中存在垃圾问题。村庄拥有700余亩的耕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而在非粮食作物种植区则种植杨树和园艺树种。此外,村庄还有30余家小型企业,多数为家庭作坊,业务涵盖手工业和家具加工等领域。
根据刘彦随老师等学者在2019年的研究,该村属于IV华北内外综合带动区-IV1山东半岛农业内生主导型中等水平区。这一区域的显著特点是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迅速。在多种内外因素推动下,乡村发展呈现出积极态势。这里地势平坦,耕地充足,水热条件适宜,具有巨大粮食生产潜力,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同时,受到周边大型城市群影响,乡村结构转型和地域功能升级也在加速,许多乡村已经进入了工农互动和城乡一体化的新发展阶段。
当我询问“您心目中的乡村振兴是什么样的?”时,一位73岁的受访者犹豫了片刻。经过我多次解释,他终于艰难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和“我难以用言语表达”。总体上,他倾向于维持现状,并对农村的发展持开放态度。在与他的交流中,我意识到这一代人完整地经历了包括三大改造、人民公社、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内的农村改革。尽管该村的总体状况与城市或其他富裕村庄相比仍有差距,但他们目前的生活已经是这一代人所经历过的最好时期。我能感受到,这位受访者几乎没有收入来源,也失去了大部分劳动能力,日常生活几乎完全依赖于子女。如果乡村发生变革,比如搬迁到高层楼房居住,对于腿脚不便的他们来说,生活可能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保持现状可能是他们目前最稳妥的选择。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我问到“您如何看待农村未来发展,是更倾向于通过城镇化来实现现代化,还是通过乡村振兴来保持乡村的特色和活力?”时,这位受访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的理由有二:一是农村的自给自足特性,拥有耕地和粮食,能在极端条件下保障生存;二是农村经济的自给自足程度高,虽然商品化程度相对较低,但足以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根据《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而在农村地区,老龄化的趋势更为显著。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居住在农村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2亿。全国范围内可能有一定数量的老年人面临着与受访者相似的生活困境。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和退出生产活动,他们在家庭和农村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收入、消费和享有的公共服务资源都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他们的愿望仅仅是安稳地度过余生。甚至有些老年人可能因为疾病、孤独或失去亲友等原因,感到生活缺乏意义,对生命持有消极态度。因此,关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是乡村振兴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在询问第二位受访者——一位中年装修行业从业者,他的观点与政策导向和学术界的认知相吻合。他认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实现“三个更”:收入更高、环境更优美、生活更便捷。这里的“更”字不仅强调了乡村与过去的不同,也表明了农民的期望已经从基本的生存需求转变为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这位访谈对象的观点与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不谋而合,这展现了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对“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理念的实践。
同样,该村的村干部和在村企业主在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上达成了共识:人才至关重要。村干部作为乡村治理的基层力量,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乡村发展有着强烈意愿,但受限于个人能力和资源,难以改变现状,特别是在乡村发展规划、资源争取、治理和项目运作等方面。因此,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关键性作用。
从事纺织业的在村企业主则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随着乡村学校数量减少,教育资源的流失不仅影响了农村学生成长,也削弱了乡土情怀和青年对农业的认知,这可能导致愿意返乡的人才减少,乡村发展陷入不利循环。尽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已经吸引了一些返乡创业人才,他们作为“新农人”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如何吸引更多人才长期投身乡村、热爱乡村,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我与一位居住在该村的青年进行了对话。他自幼在农村长大,目前仍居住在此,但计划不久后迁往城市,开始他的市民化生活,成为一名真正的“城里人”。尽管如此,他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怀有深厚的情感,并对村庄的未来充满期待。在讨论乡村振兴时,他的观点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特点:他强调了住房改造、交通改善和生活现代化。他以浙江省的一个村庄为例,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振兴乡村蓝图,其中包括发展可持续的特色产业、建设美观且功能齐全的多层住宅、完善与城镇间的高效交通网络,以及提供现代化的商业和生活服务设施。显然,这位青年在思想和意识上已经融入了城市生活,这可能与他在城市学习、体验高质量、高效率和高便捷性的城市生活,并逐渐接受现代观念有关。
“人是目的,而非工具”,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的发展,它关乎跨越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每一个人的全面振兴,任何人都不应被忽视。在本次调研访谈中,不同年龄和身份的村民对乡村振兴有着不同的期待。总体来看,他们共同期望的是一个产业繁荣、生态宜居、文化文明、治理有序、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不仅是人民的愿景,也是农业工作者和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标。
作者简介
纪恒,男,汉族,山东泰安人,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2024级硕士研究生,师从何可教授。研究兴趣为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
微信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HGh52MZrLUwL1izJPsq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