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23年7月10日至9月28日,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硕士研究生赴襄阳市实习。在实习结束后,同学们将耕读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文字。
为响应学院“共建共育·才聚襄州”实践锻炼的号召,我有幸在学院的安排下前往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践锻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新时代的青年就要‘自找苦吃’”。作为一名“三农”领域的研究生,深入乡镇基层实践锻炼既是提升个人能力、增长才干的宝贵机会,也是充分发扬华中农业大学“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校训精神的实践舞台。在实践锻炼的3个月里,我通过参与乡镇产业发展工作、开展乡镇特色产业调研,对龙王镇的“樱花经济”和虾稻共作特色产业有了深刻的认识。从外来“旁观者”转变为内部“参与者”,在助力龙王镇产业发展的耕读过程中让我获得了一些粗浅的启发和感悟。
“红水洞天龙世界,青山福地凤家园”——龙王镇经济与社会概况
龙王镇位于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襄阳市,西北部鄂北岗地,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襄州区的粮食生产重镇。镇域面积287平方公里,下辖47个村,2个社区,总人口73401人,其中劳动力38429人,耕地面积约28万亩,其中水田15万亩,旱地13万亩。龙王镇境内交通便利,现已形成“一省、一国、一高速”“一纵两横”主干道交通体系,中心镇距离襄阳市区26公里。
龙王镇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西部坐拥红水河大型水库,全镇大小堰塘954座,机井104眼,水资源充沛;引丹三干渠、红水河东、西干渠、小清河等干支渠、河道以及各村末级渠系遍布全境,排灌条件优良。近十年来,龙王镇依托有利的农业生产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2020年全镇生产总值394722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54元,比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17.04%,2022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
“浩浩汉江水,悠悠凤凰咀”,龙王镇亦一座是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距今5200年左右的凤凰咀遗址坐落于此,见证着中国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千年风霜。此外,龙王镇积极完善湖北省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松树坡村和红水家园、光美小镇等一批绿色家园的建设,交织出绿色发展的田园诗乡,打造出凤鸣襄州的乡镇名片。
一花绽放百花开,“花经济”带动乡村旅游火起来
“山清水秀风光好,松林樱花清香飘”,每年的赏樱季,龙王镇松树坡村打造的430亩共计3万余株的樱花谷是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为村集体经济创收可达300余万元。带着对龙王镇松树坡村“花经济”发展的好奇,我不仅对该村樱花谷产业进行了走访调研,而且还亲自参与了该村“三美乡村”建设方案的撰写。我认为,松树坡村“花经济”取得成功的原因有3点。
一是抓住了经济区位优势,党建引领樱花产业发展。松树坡村是龙王镇“南大门”,龙王镇党委高度重视樱花产业的发展,通过党建引领、思想发动、共商共议,因地制宜规划樱花产业发展,先后整合资金1400余万元,完善配套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了松树坡村吸纳外来游客的市场潜力。同时,该村的自然环境条件十分适宜樱花的生长,可种植的樱花品种包括山樱、富士、八重等12个品种,从粉色、白色到红色,从早樱到晚樱,实现了不同花色、不同花期的樱花次第盛开。伴随着观赏花期的延长,也使得该村的“花经济”焕发勃勃生机。
二是延伸了产业链条,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该村以樱花观赏产业为主线,坚持优先“做美一花”,在打造出品种多样观赏性强的樱花后,及时延伸产业链条,扩大“花经济”的辐射范围。具体而言,该村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打造大型商超“菜园子”;配套打造了生态旅游、农家乐、大棚采摘、水上乐园等一批服务性产业项目,引进伊普吕兔庭院养殖,年出栏2万只,兔子远销四川、重庆等省;整合周边出村落的旅游资源,打造了以松树坡村为中心的“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品虾”四季旅游品牌,初步实现了旅游产业从“一花一季”到“花开四季”的蜕变。
三是采用了新媒体的宣传模式,推动赏樱文化“走出去”。该村积极申报并成功入选了湖北省文旅厅举办的2023年“宝藏赏花地”,联合襄州区文旅局连续举办“樱你而来”“樱为有你”等一系列赏樱活动,充分利用“三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推广赏樱项目,举办的两届赏花节累积吸引70余万名游客,成为了龙王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张靓丽名片。
“花经济”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其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困境。我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景区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公共卫生间和停车场的建设相对滞后,在旅游旺季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景区内也容易造成拥堵,从而影响观赏体验;资源整合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与龙王镇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咀遗址、省级水利风景区红水河等旅游资源的耦合程度不高,没有最大程度地形成联动。
万亩虾稻丰收来,虾稻共作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作为襄州区的重要“米袋子”和“菜篮子”之一,龙王镇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28万亩的耕地,其中包括15万亩的稻田和13万亩的旱地是龙王镇广大农民粮食生产的底气,自2018年龙王镇引进“虾稻共作”示范项目以来,总投资达到3亿多元,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小龙虾购销、冷链物流和精深加工为主体,集淡水小龙虾、淡水蟹、淡水鱼和南美白对虾等淡水产品养殖、加工,冷冻食品生产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其中曾陈、龙兴、湖沿、肖刘、谢湾、庙坡、后王等7个村,流转土地近2万亩,建设高标准“虾稻共作”示范基地,累计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虾稻共作”面积10万亩。
在龙王镇党委的统筹领导下,以昊源粮油、金立丰公司、鑫美农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大盛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华山集团为主的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村企合作的方式有力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运用,虾稻共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20年,虾香稻收购价格每斤1.8元,比常规稻每斤高0.5元,亩增加收入500元,稻谷亩产值在1800元左右;龙虾每亩平均产值7000元左右,全镇虾稻共作产业总产值约2.1亿元,切实促进了当地农民增产增收,让龙王镇广大农民的腰包都鼓了起来。实践锻炼期间,我分别实地调研了白集村和孙庙村。一是对白集村连片、机械化种植的高粱产业进行了考察,了解到当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与贵州茅台集团签约,采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种植、销售优质高粱。二是对孙庙村虾稻共作产业进行了调研,在对鑫美农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涂化平先生的访谈中我了解到,该专业合作社现已流转土地1112亩,其中种植的290亩黑米“华墨香三号”品种是来自华中农业大学联合湖北双水双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稻道宏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北洪山实验室共同选育的一款米饭型全谷黑米品种。该合作社现已全程采用机械化种养殖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极大的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实现了增产增收。
我认为,龙王镇万亩虾稻共作迅速发展的背后有以下3点原因。一是镇党委统筹引导,高效整合土地资源。龙王镇虾稻共作项目启动之初便得到了镇党委的高度关心和重视,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始终发挥党委统筹、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优势,有效地将镇域内分散的耕地、闲田、废鱼池、废堰塘按照虾稻共作种养标准进行整治。
二是以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产品品牌建设。龙王镇始终坚持以建成“现代农业特色示范镇、休闲宜居生态旅游镇”为目标,一方面积极推动虾稻共作的特色产业与农产品加工产业、乡村旅游产业、乡村快递产业的有机结合,致力于打造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大力挖掘虾稻共作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通过与凤凰咀遗址的联动还能赋予虾稻共作产业一定的文化价值,从而提高龙王镇本土农产品(昊源牌虾香米、襄阳对虾等)的品牌价值。
三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一方面,以孙庙村鑫美农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采用全托管或代工模式对千余亩虾稻田进行高效管理,同时还成立了土地托管服务中心,为周边村提供育苗、机耕、机插、机收服务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有效推动了龙王镇虾稻共作过程中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标准化生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经营风险,虾稻共作经营收入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龙王镇在虾稻共作产业上坚持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入股分红、订单生产、反租倒包等方式协调农业企业、村集体、农户之间的利益,从而实现资源上的互补共享、效益上的互利互惠、风险上的互帮互助,充分激发农业经营主体的参与意愿与活力。
龙王镇的万亩虾稻产业方兴未艾,但我仍观察到了一些可能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当前龙王镇的稻田大部分都已采用了虾稻共作的产业发展模式,这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其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亩均产量是有所下降的。因此,在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时代大背景下,如何平衡虾稻之间的种养比例,以此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是龙王镇虾稻共作产业未来发展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二是龙王镇目前粮食生产所产生的诸如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该如何实现资源化的利用。根据我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龙王镇在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上依旧采取最原始的秸秆还田的办法,为有效降解农业废弃物,甚至还对土壤进行一定程度的用药,长此以往必将降低土壤肥力,破坏稻田周边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关于龙王镇“花经济”和虾稻共作产业的未来发展建议
基于上述的分析和讨论,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对于龙王镇“花经济”发展来说,一是要加快完善樱花谷周边的配套基础设施,重点聚焦于公共卫生间和停车场的建设,因为这不仅能够缓解景区旅游旺季的服务压力,还能促进当地的人居环境治理,打造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二是要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樱花经济的发展固然重要,但花期季节性的变化总归会使得“花经济”陷入旺季与淡季的交替之中。因此,要整合周边乡村的其他旅游资源,例如吴岗村的观鸟基地、红水家园、下川村的光美小镇、闫营村的凤凰咀遗址,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百花齐放。
对于虾稻共作产业来说,一是要意识到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性,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基础上合理的分配虾稻共作种养殖比例。同时要加快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优良品种,争取提高虾稻共作的产量。二是要坚持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方向,诸如农业废弃物的饲料化、能源化。
作者简介
吴俊臻,男,苗族,湖南长沙人,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2022级硕士研究生,师从何可老师。研究兴趣为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
微信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BppwJBuHdXNLiP-iE0W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