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22年7月18日至21日,课题组赴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开展“乡村振兴荆楚行”活动,走进田间地头调研乡村振兴政策实施情况。在调研结束后,同学们将耕读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文字,以兹分享。特此说明。
盛夏七月,烈日炎炎,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荆楚行”调研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作为经济管理学院的一名新生,我很荣幸能够跟随导师前往黄石市阳新县进行调研。习总书记曾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作为一名农经学子,我深知,除了掌握书本上的农业知识外,还要走进田间地头,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这一次短暂而充实的四天调研,对我而言既是一次走进基层了解 “三农”工作、厚植“三农”情怀的宝贵机会,更是一堂生动的乡村实践课,使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认知。此次的实践调研,不仅拓展了我的思维和眼界,也引发了我许多思考和感想。
阳新县地处鄂东南,与江西接壤,号称“荆楚门户”。县域内有着秀美的七峰山、静谧的仙岛湖、富饶的矿产,素有百湖之县、鱼米之乡的美誉。阳新县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便利的水利交通条件,打造出了以富池镇为核心的工业园区。在前往富池镇沙村村调研的途中,映入我眼帘的是路边鳞次栉比的工厂、江岸一字排开的货轮、迎面川流不息的车队,那崎岖不平的乡村公路和荒无人烟的废弃农田穿插交错在现代化的工业厂房之中,让我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之间的“野蛮碰撞”。面对这沿途的景象,我不禁思考,这种靠山吃山的发展模式还能走多远呢?实现经济发展的代价必须是牺牲生态环境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在接下来的调研过程中,渐渐找到了可能的答案。
尝试绿色发展道路,摆脱依赖走向保护
通过与当地村民的交谈,我了解到脚下的这片土地里埋藏着数不清的“真金白银”,例如金、铜、铁、稀土、大理石、黄沙等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这份来自上天的馈赠曾是富池镇的骄傲,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流传着“矿业兴,富池兴”的口号。然而,不少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却早已注定了这些金山银山终有一天被挖空的命运,经过长期的开采,富池镇现如今不得不面对矿区产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发展瓶颈。严峻的发展形势迫使富池镇深刻反思过去为追求经济效益所采取的“依赖式”发展道路。
进入新时代以来,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为富池镇的破解发展难题、振兴支柱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富池镇贯彻落实党中央绿色低碳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和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相关工作,逐步构建起工业生产的绿色循环体系,在注重产业链条的拓展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的同时,还实施了矿山复林、废气废渣无害化处理、工业污水集中排放和治理等一系列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如今的富池镇逐渐走上了“保护式”的发展道路,矿山重现绿色生机,岸堤边上杨柳依依,村民收入一跃千里。多名受访农户表示:“过去村里靠着搞矿产,带领大家实现了就业和增收,但环境遭到破坏,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最近几年村里大力开展环境治理工作,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幸福。”每当我询问到是否了解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时,村民们都对此表示非常地关心,还告诉我镇上和县里有专门的环境监测机构和环保专家协助他们开展环境整治。尽管沙村村长期所积累下来的污染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变,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也依旧任重道远,但是从村民们言语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认可与支持,对守护绿色家园充满信心。在政府政策支持、环保宣传、环境监测等相关工作推动下,村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企业落实绿色循环生产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共同凝聚起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三方合力。期望在未来,富池镇在荆楚大地上奏响绿色发展主旋律,进一步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灵活运用辩证思维,破解生态环境治理难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经济效益来看,生态环境治理通过促进资源的恢复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能助力减排增汇,增加产品附加值;甚至可以依托生态环境打造涵盖衣、食、住、行的绿色产业链,实现三产融合,助力农村经济发展。从社会效益来看,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有利于促进当代人的身心健康,培育绿色低碳环保意识,而且更是一种为子孙后代造福、实现环境代际公平的时代担当。
然而,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在过去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时有缺失,“公地悲剧”现象时有发生。回顾沙村村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村庄,其本质上体现的是旧发展理念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两难,而这也很可能是全国许多地区在未来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
究竟是牺牲生态环境去发展经济?还是牺牲经济去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从沙村村的实践中我得出这样一个粗浅结论:二者不是零和博弈,更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应当兼顾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而实现二者之间协同发展的桥梁与纽带便是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
吴俊臻,男,苗族,湖南长沙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管理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师从何可老师。研究兴趣为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
微信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8AqTjhPDDIG0HsHBUh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