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22年7月18日至21日,课题组赴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开展“乡村振兴荆楚行”活动,走进田间地头调研乡村振兴政策实施情况。在调研结束后,同学们将耕读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文字,以兹分享。特此说明。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在通过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情况后,才能在乡村这块土地上真正“服水土”,充分把自身所学应用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当中。8月8日至11日,在导师的帮助下,我有幸跟随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秦顺全院士前往随州、襄阳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调研。这次调研活动让我亲身体验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建设成果,认识到随州、襄阳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的具体实践,也引发了我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些许粗浅思考。
图1 课题组博士生李凡略与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秦顺全院士合影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颇具成效
近年来,随州市和襄阳市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力度不断加深,努力解决农业农村中的突出环境问题,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畜禽粪污治理,全面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着力解决农资废弃物回收处理问题,为缓解农业面源污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2021年随州市和襄阳市的化肥使用量分别为14.7万吨和34.9万吨,同比分别下降1.8%和0.8%;农药使用量分别为5023吨和2293.59吨,同比分别下降4.3%和1.98%。不仅如此,随州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9.85%、94.07%;襄阳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9.97%、95.6%。
图2 调研组召开座谈会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系统性水平有待提升
进行系统治理是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本效益最优化的可行之路,但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随州市、襄阳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系统性水平并不高。一方面,虽然两地近年来积极推进”鱼菜共生”“稻虾共作”“稻田养鸭”等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发展,但由于两地农业园区多为单一种植业或单一养殖业,部分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污难以被种植业、园林绿化充分消纳,种养衔接不够紧密。另一方面,我还发现随州部分地区在建设光伏项目的过程中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损毁了不少林地,这很有可能带来水土流失问题。而水土流失是面源污染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化肥农药、农业生产废弃物很有可能随着水土流失过程而进入河湖。
久久为功,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系统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以系统理念从全链条角度寻求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因此,必须充分考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重要环节,并重视不同产业环节的融合,进而系统提升面源污染治理效率,以最小成本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益的最大化。结合随州市、襄阳市的基本情况,我认为未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管平台,通过制定完善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技术规范,对农业面源污染各相关指标进行系统观测、监测和记录对接,共享各类调查信息,由此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继续强化典型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力度,同时统筹考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空间,合理进行畜禽养殖场的空间布局,以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高效结合;第三,重视太阳能发电区植被建设工作,通过人工种植,对光伏支架、汇流和变电设备、排水沟附近地区及时进行绿化,同时在绿化过程中可以考虑选择杨树、落叶松、云杉等乔木树种,披碱草、白羊草等草类。
图3 调研路途乡景
在这次调研中,我走进乡村,深刻了解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现实情况,感触颇多。作为农业院校学子,我们更应努力读懂脚下的土地,感悟乡村振兴路上的“精、气、神、蕴”,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积极为国家三农建设工作努力奉献自己的力量。我想,未来我会以更加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三农调研工作,让调研不仅仅停留在表明,而是成为一次次真正了解三农的远行!
作者简介
李凡略,男,汉族,1997年10月生,湖南岳阳人。现为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何可老师。兼任凤凰网政能亮特约评论员。研究兴趣为气候变化与农业低碳经济、农村能源转型。在《Energy Economics》《中国农村观察》《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二等奖、华中农业大学“三好研究生”荣誉称号等。在导师带领下,参与撰写的资政报告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相关报告被遴选为全国“两会”提案、“全国政协委员读书群”研讨文章。
微信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UYoXNlXka1KwDuQiMJ7UA